配资安全平台 “十六罗汉”逐千亿之二 | “向南”引投资 “向海”添动能
涟水和射阳的经济实力皆居于“十六罗汉”的中游。这两个地处苏北平原腹地的传统农业大县,近5年都进入了高速增长期,GDP已达到或接近800亿元。假如保持当前的增速,两县GDP突破千亿元皆未来可期。
有别于新沂市、淮安区等经济实力相对靠前的县域,涟水县坚定“向南”发展,射阳县则“向海”图强,两地都充分利用区位和资源优势,走出了一条区域特色鲜明的工业化之路。
“向南”:涟水的底气
涟水位于黄淮海平原腹地,自古为“淮扬之襟喉,齐鲁之门户”。建县2000多年来,涟水一直是农业大县,文教盛于淮海,解放战争时期是苏北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但改革开放后,其经济发展水平在苏北地区一直较为滞后,曾是省级贫困县。2012年人均GDP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2019年提前脱贫后,涟水经济开始驶入快车道。
2021年,涟水GDP迈上600亿元台阶,是2012年的2.84倍。从2021年的650.48亿元到2024年的801.95亿元,涟水GDP4年跨越3个百亿级台阶,年均增长7.8%。2021年至2024年,该县工业总产值突破700亿元,4年连跨4个百亿级台阶。2023年,位列“中国县域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第92位,2024年居“赛迪顾问”百强县榜第88位,涟水一跃成为江苏最年轻的百强县之一。
脱贫不过5年,涟水的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已进入全国百强,堪称“惊人一跃”。如今,涟水又提出了新的目标——2027年实现GDP、工业总产值双超千亿元。跻身全国百强县不过一年有余,涟水的底气何来?
最新的答案是:近5年间,这个曾经的贫困县已进入工业化的较快上升周期。这一工业化进程的起点,是“向南”——面向苏南、浙北等长三角南部乃至珠三角地区吸引产业投资。
涟水的工业基础是“一瓶酒”——从1949年创建的高沟酒厂、1997年成立的今世缘酒业直至今天,这瓶“酒”一直是涟水经济的“压舱石”。2023年,今世缘酒业首度跨越百亿元营收大关。该公司南厂区技改项目,包括智能化成品酒包装物流中心、智能化酿酒陈贮中心、新制曲中心等,总投资超过百亿元,目标是“打造现代化酿酒产业园”。
如果只有“一瓶酒”,涟水的工业难言竞争力。这座古邑工业的真正突破,始于“一根丝”——玻璃纤维、“一块板”——太阳能光伏板的崛起。
或许是出于“苏酒”龙头企业——今世缘的培育经验,涟水与其他周边县域工业化的最大差异在于更注重引进产业新赛道的龙头企业。截至今年5月初,已投产或即将投产的涟水龙头企业包括:央企中国建材投资的巨石玻纤,光伏业新老巨头阿特斯太阳能、捷泰新能源等。巨石总部在浙江嘉兴,阿特斯总部在苏州,捷泰总部在江西上饶,都是来自“南方”的大型现代化企业。
在最新的涟水工业版图上,“酒”“丝”“板”三足鼎立,四大企业分别来自绿色食品、新材料和新能源产业配资安全平台,其工业竞争力与潜力可见一斑。
自南而来的优质企业远不止这几个龙头。2017年落地的淮安特创科技是由广东省惠州市的特创电子投资建设的,目前在国内印刷电路板市场份额位居江苏第二、全国前十,预计今年产值将突破15亿元。据统计,2021年至2024年,该县年均工业投资增速高达27%。
涟水为何能够“向南”吸引如此之多来自长三角以及珠三角的行业龙头企业,而且涵盖了多个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关键因素有二:其一,土地和人力资源较为充足。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调整后,涟水新增城镇建设空间18.13平方公里,全县现有成熟工业用地13000亩,编制成片500亩以上土地开发项目不少于13个。通过3所专科职业学校、50多所劳动技能培训机构,该县每年培养输送技能型人才4万多人,能够满足所有新投资企业的用工需求。其二,在苏北的区位交通优势日益凸显。淮安涟水国际机场已成为国家对外开放的一类航空口岸,年吞吐量达130万人次。连淮扬镇高铁2019年通车,使涟水融入长三角快速交通圈;宁淮城铁江苏段预计2027年建成通车;长深高速、京沪高速过境,滨淮高速已全线贯通。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李斯嘉博士认为,涟水较强的“向南”吸引力还有一个关键因素:有效整合资源,重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引进培育的三大产业有力支撑了县域能级的提升。其一,实施“链主+龙头”的双轮驱动策略。如以淮安阿特斯、捷泰新能源为龙头,带动睿晶石英、众力光伏等配套企业陆续落户,构建了完整的光伏产业链。其二,优化空间格局,增强产业链竞争力。涟水经济开发区涵盖空港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和食品产业园三大板块:空港产业园重点抢抓新能源风口,紧盯光伏产业向N型技术时代迈进;新材料产业园聚焦玻纤等高端材料;食品产业园则整合优质农业深加工资源。
李斯嘉分析,涟水的成功经验对其他苏北县域具有启示意义。2012年至2024年,涟水实现了从农业大县向现代工业大县的跨越。其工业化之路表明,充分利用自身区位优势、优化要素配置、坚持产业链思维是苏北县域追赶先进地区的有效路径。
“向海”:射阳的最强动能
射阳是苏北最年轻的县域之一。唐代以前,此地一片沧海,明清时期为黄海之滨的盐场,1942年始建射阳县。
2015年射阳GDP约为408亿元,2024年达784亿元,十年间跨越了近4个百亿台阶。2019年,射阳首次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居第86位。2023年上升至第73位,2024年继续上升至第68位。
作为江苏海域及湿地面积最大的县域,射阳向来是农渔业大县,工业曾长期以“一根纱”——棉纺织业为唯一支柱。由于工业基础较弱,其经济水平即使在苏北也属后列。其爆发式增长的动力多元,但以“向海”为战略方向的新一轮工业化无疑是最重要因素。
射阳的新一轮工业化之路始于十年前。2012年,特种化纤产业在射阳起步。2018年,该县第一家海上风电装备企业射阳远景能源投产。2019年至2024年,全县工业开票收入从378亿元增长至804亿元,规上工业企业从295家增长至577家,6年间几乎实现倍增。
“向海” 的出发点,首先是射阳极具优势的沿海资源条件,以及这一资源所造就的独特产业基础。
107.8公里海岸线,5300平方公里海域,接近陆域面积的两倍。109.7万亩滩涂,7.3万公顷生态湿地,23公里沿海湿地廊道,位居江苏所有县域海域和湿地面积之首,是“世界自然非遗”黄海湿地的重要板块。射阳海上风资源丰富,近海100米高度年均风速超过7.6米/秒,具有较高开发价值。射阳港是我国距韩日最近的港口之一,通过河海联运可连接京杭大运河与长江。
在海风、土地和航运条件的加持下,2019年射阳新能源产业产值首度突破百亿元。今年年初,射阳远景能源的全国首台大兆瓦海上智能风机、全球最大功率漂浮式风电机组相继下线。目前,射阳中车已赢得国内海上风电叶片市场1/3的份额。此外,射阳新型储能装机规模位居全省第一。
从十余年前开始,在长三角产业梯度转移大潮中,有着百余年历史的射阳传统支柱产业——纺织业不断承接来自发达地区的资本和先进技术,经历了新一轮的蜕变。
位于射阳的盐城市纺织染整产业园主动承接上海、苏南地区纺织产业转移,聚集了沙印、题桥、兰邦等75家知名纺企,迄今已形成了“纺纱—加弹—织造—印染—家纺与服装”的全产业链。射阳新纤维高端纺织产业集群已入选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江苏京奕绿能投资建设全国高端纺织业首个“万兆光网”国家级试点项目。这个总投资60亿元的智能化工程将使纺织厂变身“数据高速公路”上的智能枢纽,推动“数字经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充分利用“向海”带来的土地、生态、产业基础、交通等优势资源,射阳的新一轮工业化初见成果——千亿级新能源、500亿级动力电池以及百亿级高端纺织、光电显示等产业集群在此崛起。
至2024年,射阳风电装备产业母港、黄沙港国家中心渔港已初步建成,3.5万吨级航道码头、零碳园区正在建设中;绿电直供、纺织印染绿岛、智慧渔港冷链物流等全新的产业应用场景,也即将在这个沿海农业大县成为现实。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吕永刚指出,从增长动能分析,射阳经济呈现出四个显著特征。
一是工业经济增速较高,产业集群优势逐步显现。射阳发挥港口、区位、开发空间等多重优势,在产业定位上紧跟盐城绿色低碳转型布局,大力发展风电装备、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新兴产业。
二是低碳转型先行探索,零碳园区蕴藏巨大潜力。打造以低碳产业为“内核”、数字技术为“底座”、可再生能源为“支撑”、港产城融合为“架构”的综合性零碳产业园区,射阳港开发区获评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入选首批省碳达峰碳中和试点园区。
三是国际合作富有成效,开放型经济富有活力。2024年,该县实际使用外资增长126.6%,外贸进出口增长25.2%;落户正道海洋氢能、橙烁光电等千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8个。
四是作为传统农业大县,该县特色农业已形成生态品牌效应。2024年,射阳粮食、渔业产量保持在全省前列;“射阳大米”入选世界稻米地理标志品牌百强榜;作为“中国蟹苗之乡”,贡献了全国市场70%以上的大闸蟹蟹苗。
江苏经济报记者 王峻峰配资安全平台
海通富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